由陆地走向天空,著名的82空降师如何完成从步兵师到空降师的蜕变

你的位置:博久线上娱乐平台 > 新闻动态 > 由陆地走向天空,著名的82空降师如何完成从步兵师到空降师的蜕变
由陆地走向天空,著名的82空降师如何完成从步兵师到空降师的蜕变
发布日期:2025-04-13 15:23    点击次数:100

接着说上次的事儿,这次咱们聊的是二战美军空降部队的那些事儿,这是第三期了。上期咱们说到,美军看到德军伞兵部队大显身手,心里头那个急啊,立马就把自家还在试验阶段的伞兵营给扩大了,整成了伞兵团。这期咱们得说说,为了把空降兵的人数再往上提一提,后来特别出名的82空降师,它原本是个步兵师,后来啊,就改头换面,开始搞起了空降训练……

这一期内容挺丰富的,大概有一万两千多字,因为篇幅有点长,所以真是非常感谢您能耐心看完。

第82步兵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成立的,那时候,师里的士兵来自美国的48个州,因此大家伙儿都管它叫“全美师”,意思就是它是美国的代表,也是最棒的。在欧洲西线战场上,他们挖战壕打了好长时间,比其他美军师待的时间都长。战斗很激烈,死了1035人,伤了6000多人,总共伤亡7422人。后来,像麦克阿瑟、温赖特这些美军的大人物,都在这支部队里待过。但真正让82师在国内出了名的是一位叫阿尔文·C.约克的中士,他一人就打垮了德军一个营,因此得了国会荣誉勋章。这事儿还被拍成了1941年的电影《约克中士》。一战结束后,82师就解散了。

1942年2月十几号的时候,新弄的第82步兵师师部在克莱尔伯恩营开始运作了,师长是奥马尔·布雷德利,副师长是李奇威。这个师和其他那时候一起弄的几个师不一样,走的是另外一条组建的路子。在这之前,招兵要么是从已经有的国民警卫队师或者后备队师里挑,要么就是从基础训练营里选。但82步兵师不一样,它是完全从零开始建起来的,师里的16000多个兵都是直接从老百姓里面挑出来的。这些兵先是在名单上被划到这个师,然后他们一边接受基础训练,这个师的组织架构也一边慢慢搭起来了。82师是个标准的“三角”师,师底下有三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又有三个步兵营,另外还有师属的炮兵部队。

在跳伞之前,按照陆军的规定,得把山炮和那些18颗炮弹分别打包进9个降落包里。这里面,山炮的各个部件会占掉7个包,而炮弹就装剩下的2个包。然后,会有3个包被堆在机舱门口,等伞兵们跳伞前把它们推出去。同时,还有6个包挂在飞机底下,也会一起投下去。这些包之间都用带子连着,确保它们不会飞到各个方向去。

在82师里,炮兵这块大摊子因为人多事儿杂,所以得由一名准将来管,这位准将就是约瑟夫·M.斯温。他手下呢,有个师参谋长,是个上校,负责带着一帮参谋干活儿。这些参谋里,有管人事的(G-1)、搞情报的(G-2)、负责训练的(G-3),还有管后勤的(G-4)。师里头有三个步兵团,325团、326团、327团,团长都是上校级别。现在陆军正忙着建100个师呢,所以这种有经验、专业好、领导能力强、身体棒的团长特别抢手,根本不够用。说起来,325团的克劳迪亚斯·S.伊斯列和326团的斯图亚特·卡特勒都挺出色的,但327团的乔治·S.威尔就没那么让布雷德利和李奇威满意了。不过呢,因为实在找不着合适的上校,所以还是让他继续当团长了。

每个步兵团手下管着三个步兵营,每个营呢,都由一个中校带着。但说实话,真正能干、靠谱的营长那是少之又少。再加上战场上营长这位置风险大,容易受伤或者牺牲,所以每个营里还得备着一个“替补营长”。同样的,团部里也得放着几个“后备军官”,以防万一哪个营长不行了,他们能顶上。按这么算,一个步兵团开打前,最好能有十个左右能挑大梁当营长的人,那要是三个团呢,就得三十个以上了。可实际情况是,哪个师也凑不齐这么多合格的营长。这事儿啊,从二战一开始到结束,都让李奇威和布雷德利头疼不已。

82师刚开始弄起来的时候,它的骨干力量是700个低级军官和1200个士官,这些人都是从第9步兵师过来的。他们一到克莱尔伯恩营,上面就开始不断派高级领导过来。师里的大头,也就是16000个新招的兵,是直接从阿拉巴马、乔治亚、密西西比和田纳西这几个州的新兵站拉过来的。到了1942年3月25日,82师就算是正式建起来了。

布雷德利想了个新招儿对待这些应征入伍的新兵,他决定要“机灵点、和善点、多理解理解他们”,不再用那些老掉牙的训练手段了。所以,他吩咐师里的人事头头拉尔夫·P.伊顿,赶紧组织个小组,提前去迎接新兵,在他们还没到新兵营之前就给他们一个热情的欢迎。还有啊,等新兵们坐着火车去克莱尔伯恩营的路上,小组人员就根据他们的老本行,比如谁是厨师、谁是卡车司机、谁是木匠,给他们分分类。这样一来,他们一到82师就能直接被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新兵们一到克莱尔伯恩营,下了火车就直接奔指定的单位去,到了就能吃上热乎饭,直接住进帐篷里。帐篷里头,他们的装备都摆好了,床铺也分配好了,直接就能躺下休息。这些待遇啊,以前可都是想都不敢想的。这事儿让地面部队的老大麦克纳尔知道了,他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就推荐其他新建的师也都照着做。

按照地面部队头头的安排,新成立的师都得来个七周的特训,照这么算,82师大概得到八月一号前后才能练好,整装待发。布雷德利和李奇威心里都有数,听说上头陆军部琢磨着1943年春天就要动手打法国了,行动代号还挺霸气,叫“围猎”。虽说还没接到华盛顿那边的正式通知,但种种迹象表明,82师很可能得上战场凑热闹。所以,布雷德利和李奇威俩人立马行动起来,紧锣密鼓地开始规划训练的事儿。布雷德利干脆把训练的大权都交给了李奇威,为了赶紧把队伍练出来,他们打算连睡觉的时间都得挤出来用,李奇威也是二话不说,立马扑到了工作上。

上面的图片里,从1号到9号的空投包里放的东西是这样的:1号包是车头零件,2号包是车尾部分,3号包是下面的炮架子还有帮助炮弹退出来的机构,4号包是炮的摇架和上面的炮架子,5号包是炮管,6号包是炮轮子,7号包是炮尾的那个圆环,8号包是炮弹,9号包则是拉炮弹用的小拖车。

首要的大事儿是要让新入伍的士兵们在体能上过关。布雷德利和李奇威俩人一看,吓了一跳,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新兵身体状况一团糟,要么是胖得不行,要么就是弱得跟豆芽菜似的,只有一小撮人的体能勉强能跟上以后打仗的节奏。李奇威的态度很明确,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像那些拳击高手一样,接受到高强度的训练。

没多久,全师的战士们,就连布雷德利、李奇威这些大领导和师部所有的人员,都一股脑儿地扎进了严苛的体能锻炼里头:又是做体操,又是长跑拉练,还有各种各样的运动,得翻过那些故意弄得很难过的障碍物。虽说布雷德利少将和李奇威准将的身体素质比大部分新来的战士要好得多,但他们也是一遍又一遍地跨过那些障碍。李奇威平时老爱骑着马,在各个营地间来回跑,查看情况。有那么一回,几个新兵正在那儿练迫击炮打靶呢,结果炮管子一不留神往后倒了,炮弹也跟着滚到后面去了。这时候,李奇威正好骑在马上看着呢,他立马就从马上跳下来,走到新兵们面前,亲自给他们示范怎么摆那个双脚架。那些新兵们,以前哪儿见过这种场面啊,一个个都被惊得不行,对李奇威的敬佩也是直线上升。

经过不懈的努力,收获真的挺大。麦克纳尔将军对李奇威和布雷德利两人的付出特别认可,在师部成立才两周多,四月份头几天,他就亲自来师部看了看,对他们的卖力工作和师部的快速发展一个劲儿地称赞。为了让全师上下更团结,布雷德利和李奇威使劲儿宣传82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立下的大功。布雷德利还特地请约克中士在五月初再回师部一趟,和官兵们聊聊天。约克中士来之前,李奇威从326团里挑了些以前玩过乐器的征召兵,组了个师乐队。约克中士这次回访,效果出奇的好。李奇威把全师的人都叫到了一个圆形剧场,布雷德利带着一队仪仗兵,把约克请上了主席台,乐队也按照安排奏起了曲子。

(上面那张图)飞机肚子底下吊着六个钩子,上面分别挂着1号、2号、3号、4号、5号和9号的空投包。按正规叫法,这些挂钩的地方其实叫“炸弹挂点”。不过说实话,对于那些装备不咋地的伞兵来说,这些“炸弹”——其实就是空投包啦——在很多时候,作用比轰炸机扔的炸弹还要大!

约克这位低调的老战士,在大家面前分享了自己以前一个人打败德军一个步兵营的往事,他说那时他干掉了20个德军,还抓了132个俘虏。他的讲话在全国的广播里都播了。约克这次来访,还有个没想到的小收获。他和布雷德利聊天时提到,自己打枪最准的时候,都是离敌人特别近,大概就25码到50码那样。约克走后没多久,布雷德利和李奇威就马上搞了个近距离射击的训练项目,训练场地就选在树林里,靶子还是用罐头盒做的!这个训练成了平时远距离射击训练的一个好帮手。82师的新兵们,通过这训练,都成了近距离快速开枪的高手。

约克到访过后,李奇威又迎来了一个喜讯:他在利文沃斯堡那指挥与参谋学院的老同学马克·克拉克私下跟他说,麦克纳尔打算让李奇威去带另一个师。这意思就是说,他不光能有自己的师了,还可能会被临时升为少将——这样一来,他就成了西点那届里最先升到少将的同学。

然而,事情往往不按计划来,马歇尔的调整让李奇威原先的打算泡汤了。那个第28国民警卫队师,虽说比82师早一年就开始准备,可因为一堆问题,训练进度慢得跟蜗牛爬似的。马歇尔一看,赶紧把布雷德利派去当师长,想救一救这个师。结果,布雷德利还没正式去28师呢(其实后来他先被麦克纳尔提拔成了军长),李奇威就提前三四个月当上了82师的师长。而且啊,他接手的可不是什么新兵蛋子组成的队伍,82师的士兵们早就训练得差不多了,就差上战场了。最关键的是,李奇威和82师的士兵们特别合得来,大家心往一处使。要是换个师,他还得从零开始建立这种默契。布雷德利在离开82师前,和李奇威一起带着队伍练了90天。等他走的时候,82师已经是全军训练最出色的队伍了。

李奇威当上了师长后,他打算找个自己信得过的人来当参谋长。他想到了在马歇尔那边干活的马克斯韦尔·泰勒,马歇尔也没意见,就让泰勒过去了。等李奇威开始管82师的时候,原定的17周基础训练都快结束了。那时候,夏天已经热得不行,整个营地都被热浪和湿气包围着。到了7月2号,泰勒就去找李奇威报到了。那时候天气热得要命,泰勒都说热得像在地狱里一样。但李奇威还是坚持每天从一个营地跑到另一个营地看看,他还想让泰勒也跟着跑。所以,每天都能看到新师长和新参谋长跑来跑去的。有个小兵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说:“我的天呐!参谋长竟然追着师长满场跑!”

快到7月份结束的时候,这个师的训练就快要搞定了。麦克纳尔跟李奇威说,他们要从步兵师变成“摩托化”师,然后还得搬到印第安纳州的埃特伯瑞继续练。听说啊,他们要有卡车了,说不定还能有个装甲连呢。没过几天,克莱尔伯恩营就开始热闹了,几百辆卡车还有别的车都陆续到了,准备拉他们去新地方。这些车的到来,让全师的人都兴奋起来,感觉离打仗不远了。可就在这时,来了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弗洛伊德L.帕克斯准将,他顶替了马克·克拉克,成了麦克纳尔的参谋长。帕克斯是李奇威的老朋友了,他悄悄溜进李奇威办公室,小声跟他说:马歇尔将军决定立马建两个空降师,以后可能还要建更多。82师就是其中一个,而且还得给另一个师,就是101师,提供人员当主力呢。

李奇威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他挺开心的,因为82师被挑中去执行这个特别的任务。虽然他现在对空降作战还不太懂,但他能感觉到,这种打法又大胆又灵活,特别吸引人。可另一方面,一想到自己好不容易带出来的精锐部队要分开,他心里就挺不是滋味。接到这个新任务后,李奇威立马去找了能找到的所有关于空降作战的历史、现在和以后怎么发展的资料来学。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资料用处不大,很多都是说伞兵和步兵打仗时差不多,但空降作战的潜力,美军其实还没怎么摸透。从帕克斯那里听到那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后,又过了好些天。但这个消息还是只有师部几个高层领导知道。而他们听了之后,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不太乐意。

这事儿引起了不少人的嘀咕。首先啊,空降打仗那可是玩儿命的事儿,风险特别大。不少人觉得,往敌人地盘上空一飞,然后从飞机上往下蹦,这不就是嫌命长嘛。再说,像李奇威这样的很多人都觉得,把一个训练得好好的,正打得起劲的师给拆分开,实在是太短视了,根本不明智。而且,这一拆还整出个头疼的问题:101师要谁去?82师又留谁?还有啊,步兵直接转成空降兵,待遇却还是步兵那样,很多人都觉得这不公平。人家就不能自己选选吗?干这么危险的活儿,难道就不该跟伞兵一样,拿点危险任务补贴和飞行补贴啥的?最后,还有不少人担心,一个个个觉得自己了不起的伞兵团被并到这个师里,那不得天天掐架啊,还怎么拧成一股绳呢?

但就算李奇威心里头有点嘀咕,他也没在脸上露出来。他还是挺乐观的,跟别人说:“选82师,那是因为它最棒,所以82师的兄弟们不能让马歇尔和麦克纳尔失望啊。咱都得把心里的那点不确定放一放,使出老劲儿,争取让这次尝试圆满成功。”

在战斗打响前的最后一次练兵里头,第九步兵团的兄弟们坐着飞机,降落到伞兵兄弟们已经攻下来的地方,接着就开打了。这一招是从德军那里学来的空降打法,不过后来咱们自己也没再用了。

他悄悄跟预定要当101师师长的比尔·李碰了个头,商量咋把这个师给分开。那时候,麦克纳尔已经给两个师选好领导了,剩下的人就等着他们俩来分。他们先商量好,每个人得跟自己的参谋长、副手一起去新的单位。所以82师现在的参谋长这些头头脑脑,都还得留在82师。比尔·李挑了个老资格的伞兵,查尔斯·L.基兰斯,让他当自己的参谋长。接下来,他俩想了个抛硬币的招儿,来决定其他人去哪儿。李奇威说:“一般让你给别的部队出人时,你都会把闲人或者怪人都打发走。但我不想这么对付老朋友比尔·李。我就提议,咱们把全师的官兵都平分,然后抛硬币,赢的先挑。比尔觉得这样挺公平,咱们就这么办了。”

根据麦克纳尔的编制表,每个空降师都由1个伞兵团(从现有的6个伞兵团里面选择)和2个机降步兵团(每团下辖2个营而不是3个)组成。于是,他把第504伞兵团(团长狄奥多尔·L.当恩)分给了82师,而把第S02伞兵团(团长乔治P.霍维尔)分给了101师。李奇威幸运地在抛硬币中获胜,挑走了2个最好的步兵团———325团和326团,比尔·李获得了327团。此外,从325团与326团中还各自抽调了1个营,组建了401团(团长约瑟夫·H.哈伯)加人101师。

搞定分拆的事情后,李奇威打算亲自去本宁堡看看,跟即将分到他们师的504团来个面对面,还想亲自跳次伞。他跟副师长米尔利说,要是全师都得跳伞,那他得打头阵。师部里不少人,像斯温、米尔利、泰勒、伊顿这些,都吵着要跟李奇威一起去跳伞。但李奇威拒绝了大多数人,他心里已经盘算好了,师部得坐滑翔机去打仗。他一脸严肃地跟伊顿说,跳伞太冒险了,没必要。不过,他还是让斯温、米尔利、泰勒还有几个人跳了伞。但对李奇威来说,做这个决定可不容易。

在西点军校读书那会儿,他不小心在骑马跨栏时摔了下来,把背给弄伤了,这伤一直没好利索,时不时就疼起来,连个招呼都不打。李奇威后来还开玩笑说,自己算是把老兵的第一条规矩给破了,那就是绝不主动找事儿做。他们这个考察小组到了本宁堡,团长当恩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当恩还特意安排了自己的1营营长,华伦·R.威廉姆斯,来给他们当跳伞教练。华伦效率可高了,半个小时就把基础知识和演示都搞定了:伞具介绍就占了几分钟,然后从个高台上跳了几下,模拟落地时的那股冲劲儿;又从模拟的C-47舱门那儿快速跳了几下,还简单说了说怎么在空中摆弄伞,以及落地后怎么把伞收起来。

这次考察团被分成两拨进行跳伞:将军们先跳,李奇威的副手唐·费斯也在里头。上校他们呢,就跟着后面跳。跳伞的老司机米尔利主动请缨,说要先跳下去当“风向标”。他要是在飞机第一次飞过跳伞地点时没落下,飞行员就得根据风速调调位置,再飞一遍。飞机快到阿拉巴马州的一块田地上空,那就是跳伞点,米尔利二话不说就从飞机上蹦了下去。李奇威在舱门口瞪大眼睛瞅着,见米尔利稳稳当当落进了一片松树林。对李奇威这种头一回跳伞的人来说,米尔利这操作简直跟天塌了一样让人心惊。

下面轮到李奇威跳伞了。飞行员绕着圈子飞了回来,又一次经过了跳伞区。李奇威站在舱门口,瞅着下面的地形,一接到跳伞的信号,他就一头扎进了舱门外那轰隆隆的气流里。他说,降落伞被开伞索猛地一拉打开,那感觉就像是有人拿棍子在他肩膀那儿狠狠敲了一下。然后四周就安静了下来,不过这安静没维持多久。眼看着地面飞快地朝他冲来,李奇威把刚才学的那些都忘到了脑后,一落地就摔了个仰面朝天,上下牙都磕到了一起。他说,着陆时的那股冲击力,就像是从一辆每小时跑35英里的货车顶上,一下子跳到了硬邦邦的泥地上。不过还好,他的背伤没犯。

斯温是在李奇威跳完伞之后才跳的,整个过程挺顺利的,没出啥岔子。有人问他感觉咋样,斯温嘿嘿一笑,说:“我宁愿从飞机上往下蹦,也不想从小马上掉下来摔一跤。”飞机又转了一圈,准备让费斯和华伦跳的时候,斯温和李奇威已经把装备都收拾好了,就等着米尔利从松树上挣脱出来跟他们碰头。米尔利好不容易从树上下来,看到他俩,有点尴尬地笑了笑。米尔利恭喜了他俩,还给他们发了伞兵徽章,要戴在船形帽上。李奇威给自己的徽章加了个浅蓝色的边,代表步兵;斯温则选了个鲜红色的边,代表炮兵。

第二组也准时完成了跳伞任务。那次跳伞,飞机上有个教练叫朱利安-J.厄威尔,他后来还当上了跳伞学校的副校长。第一个跳的是泰勒,他后来在自己的故事里讲了这次跳伞:“……朱利安最后给我叮嘱了几句。然后,他让我站在舱门口,看他先跳下去做个示范。说实话,看他跳并没让我心里踏实点,因为从舱门往外看,他的降落伞在飞机尾气里嗖一下就打开了,他被气流冲得东倒西歪的。飞机绕了一圈后,我也跟着跳了。往下落的时候,我感觉好像整个世界就剩我一个人了,跟做梦似的,直到猛地一下砸到地上才醒过来。

还好我以前学过怎么从马背上摔下来时减少冲击力,这样才没像新手跳伞那样摔得太惨。我跳得实在不咋地,但还是带着点擦伤和帽子上的空降兵徽章回到了布拉格堡。其实,泰勒没直说,他是头先着地的。后来人家问他跳伞啥感觉,他说:“我当时挺镇定的,要不是命令我才不当伞兵呢。不过能加入我还是觉得挺走运的。”这话说出了很多伞兵的心声:他们不是真喜欢从飞机上往下跳,而是喜欢和这些跳伞的哥们儿待一块儿。还有啊,这次跳伞也让泰勒他们知道了跳伞风险老大了,每次跳都可能出事儿。

泰勒后来说过:“我可不是那种随便就用伞兵的人。对我来说,降落伞就是战场上用来送人的一种手段,要是没有其他更好的法子,我才会考虑用它。”

考察团来到本宁堡的时候,当恩全程都在陪着他们,但奇怪的是,他一次伞都没跳过。李奇威没过多久就打听到,原来当恩以前踢足球时膝盖受过伤,而且就算他跳伞,也得用特大号降落伞(那伞比一般的要大,主伞直径有32英尺,普通伞才28英尺)。不光1营的营长华伦,好多人都觉得,以当恩的身体状况,恐怕不太适合带团打仗。那天,跳完伞后,泰勒和当恩照例去军官俱乐部喝庆功酒。泰勒在那里仔细观察了当恩,结果他发现当恩喝酒有点猛,那时候才中午11点呢。后来当恩问他要不要再来一杯,泰勒差点就想直接走人。

考察那会儿,当恩特地搞了一场大场面的跳伞秀。等那些跳伞的哥们儿耍完酷炫动作落地,当恩就宣布:“行啦,都搞定了。”结果泰勒一听就火了,他瞪着眼问:“搞定啥玩意儿?他们地上那套还没练呢!”泰勒的意思就是,这些人光顾着跳伞耍帅了,压根儿还没进行地面战术训练。这种情况在跳伞兵里挺常见:觉得自己跳下来了,就是英雄了,然后就可以打包走人。泰勒后来总结,说大家都太迷跳伞了,步兵战术的事儿基本被晾在一边。这次考察啊,也给后来李奇威撤了当恩的职,让才31岁的副团长卢宾·塔克接手504团埋下了伏笔。

八月初那会儿,82师已经搞定了他们长达17周的基础训练。到了8月6号,李奇威这家伙升官了,成了少将,还得了两颗将星。他可乐呵了,赶紧把将星钉在船形帽的左边,然后还把帽子斜着戴,这样一来,两颗星就正对着前面,特别显眼。这成了他的一大特色,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82师的计划是在8月15号那天,给到访的高级军官办一场盛大的阅兵活动。李奇威打算趁着这个机会,跟全师的人宣布个大消息,说他们师要一分为二,改编成空降师了。李奇威站在高高的台子上,拿着麦克风对大家说:“从明天起,咱们的命运就分道扬镳了。一个师要变成两个师了……”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愣住了。一来,一个师要分成两个;二来,这两个师还得变成空降师!有个在现场的人说:“就算那儿站着16000人,但那时候安静得,你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后来李奇威又说,这四个机降步兵团要从普通步兵里挑人,我看到好多人脸都吓白了。”

消息公布的隔天,一下子就有4500人偷偷溜走了,美军管这叫“没请假就跑路”,简称AWOL。这事儿让李奇威挺纳闷儿的,他搞不明白,怎么大家伙儿都不像他那么积极呢?他琢磨着,这些人可能是不想去101师。但真相是,他们压根儿就不想当空降步兵!不过话说回来,除了几个真逃跑的,大部分人没过几天又都乖乖回到了部队里。

1942年8月份,16号那天,美国军队的两个新空降部队,82空降师和101空降师,正式挂牌成立了。到了9月份中旬,82师接到命令,得跑到布拉格堡去,跟那边机场的第52部队运输机联队一起练练。这时候,101师就顶替了82师在克莱尔伯恩营的位置。一直到10月份中旬,82师才算完成了这次搬家,在那之前,他们的训练都暂停了。不过,到了布拉格堡没多久,82师又碰上了一堆麻烦事儿。头一件就是,他们得抽调一些骨干去填新成立的第98步兵师的坑。再一个,他们师里头有好几千人,要么怕坐飞机,要么一坐就晕,这些人都没法用,只能打发走,然后又招了好几千新兵,补进了325团和326团。

另外,这个部队的领导层马上就要有变动了:因为马歇尔打算成立第13和第17空降师(第13空降师是在1943年2月25日成立的,第17空降师则是在4月15日),所以师里的炮兵头头斯温被内定为第13师的下一任老大,副师长米尔利呢,则是第17师的新老大。虽然他们还没正式去新岗位,但这事儿肯定会影响他们现在的工作。后来,基兰斯和泰勒就分别顶替了米尔利和斯温的位置。

这时候,麦克纳尔将军管地面的部队那边,已经点头同意了空降兵的配置、打仗的方法和要用的武器。简单说,就是每个跳伞的兵团都会配上一个能跟着跳伞的野战炮兵营帮忙,而每个坐飞机降落的步兵团呢,也会有一个能随机降落的野战炮兵营支援。

起初,每个空降炮兵营都配的是同一种武器,就是75毫米的山炮。因为这种炮最开始是为了山地战设计的,所以拆开后,每块零件一匹骡子就能驮。这炮能打到最远8.6公里的地方,炮筒子是装在一个轻便的架子上,轮子可以是橡胶的,也可以是木头的,要是需要的话,炮兵们能推着它从这儿到那儿。

伞降和机降的野战炮兵营,它们都是基于75毫米山炮这种大炮来组建的。每个炮兵营下面都管着3个炮兵连,总共有12门大炮。伞降的那种,大炮和后续要用的炮弹都是通过跳伞送下来的,大炮到了地面上,就得靠人来搬动。而机降的野战炮兵营呢,它们的大炮是直接整个儿地从天上降下来,到了战场上,再用同样从天上降下来的吉普车拖着走。弹药补给也是用滑翔机给送过来的。

不过,75毫米山炮的能力确实有限,所以空降兵们一直都在找更厉害的武器来替换它。这时候,M-3型105毫米短身管榴弹炮就出现了,它是M-1型105毫米榴弹炮的一个改进版。这个炮啊,不光是炮管比标准的105毫米炮短了一截,就连炮架子也轻了不少,大概就1吨重,只有M-1型的一半那么重。但话说回来,它射程可不咋地,打个33磅的炮弹,也就7.3公里,还不如75毫米山炮呢。

这个大炮的大小刚好能被塞进滑翔机里,但炮管子得从正驾驶和副驾驶中间穿出去。因为这炮打得不太远,所以打仗的时候得把它放在前线,这样一来,跟敌人的常规榴弹炮对上时就很吃亏了。而且啊,这炮还没有保护开炮人的铁皮壳子,用吉普车拉它的时候,只能在特别平的硬地上走。因为这些不好的地方,美军就想了个别的招儿:在空降师里配了12门标准的M-1型105毫米榴弹炮,用那种三四吨或者两吨半的卡车拉着,跟着后勤这些不打仗的部队一起走,等上了战场再跟空降的突击部队汇合。然后,这些大炮和卡车就接替了短炮管和吉普车的工作,开始打仗了。

用飞机空运一个可以伞降或者机降的野战炮兵营,对飞机的运输能力要求特别高。比如说,一个伞降野战炮兵连,它有四门75毫米的山炮,这样的连队得需要九架C-47运输机。要是再加上营部连的话,那一个伞降野战炮兵营整体空运,就得需要三十六架飞机了,这个数量和运一个伞兵营所需的飞机数量差不多。要是机降野战炮兵营的话,那就更麻烦了,因为他们得带着十二门火炮,每门火炮都得一架滑翔机来运,还有十二辆吉普车,也是每辆都得一架滑翔机,再加上弹药啊、炮兵啊这些,得用的拖曳运输机就更多了。要进行大规模的空降作战,那需要的资源可不是一星半点,就连工业生产能力超强的美国,在搞空降部队的时候都觉得挺费劲的,别的国家那就更不用说了。

德军在克里特岛打仗那会儿,用了500架Ju-52飞机,但这数量已经不够支持大规模的伞兵空降了。所以,第一天要空降8000名伞兵,只能分成好几批来运,这样一来,飞机飞得太频繁,后面的部队也跟着受影响,看得出来德国已经搞不定这么大规模的空降任务了。苏联、英国这些国家刚开始搞空降的时候,因为没有专门的运输机,只能拿少量的轰炸机改改来用,这些飞机性能不行,给伞兵们空降添了不少麻烦,数量又不够,空降作战很容易就失败了。再看看日本、意大利、中国、罗马尼亚、匈牙利、法国、保加利亚这些国家,因为国力有限,整个战争期间都没搞过大规模的空降,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军队啊,其实就是那个国家发展情况的一个缩影。

82师里头有两个是通过飞机运送的野战炮兵营,就是319和320营,还有一个是跳伞下来的野战炮兵营,叫做376营。101师也一样,有两个机降的野战炮兵营,编号是321和907,另外还有个伞降的,是377营。炮兵营之外,空降师还整了个机降防空营,不过这家伙主要拿来当反坦克营用。每个营里头都分了三个炮兵连,就是A、B、C连,每个连有8门陆军常用的57毫米反坦克炮。还有三个连,D、E、F连,每个连配了12挺机枪。按道理说,每个步兵团都应该有个反坦克连和防空连帮忙,但82师的80防空营和101师的81防空营,都是师长直接管的,看情况才派上用场。

等那两个师全部组建完成后,它们就开始进行空降练习了。不过,练习的过程挺坎坷的。主要是因为运输机和滑翔机数量太少,这个问题空降兵们自己根本解决不了。而且啊,在整个二战期间,空运设备不够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空降部队。

这种情况的出现,说到底就是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麦克纳尔没料到训练空降兵得用那么多飞机。他以为,空降兵训练嘛,坐个滑翔机或者运输机走一遭就完事儿了。其次,陆军航空兵那边,压根儿没把制造运输机当回事儿。在他们眼里,能打仗的飞机才是重中之重(就像1942年那会儿,陆军航空兵造了12634架轰炸机和10780架战斗机,可运输机呢,总共才1985架,少得可怜)。

等运输机的产量大幅上升之后,比如说1943年造了七千多架,那时候问题又来了。因为运输机是全球各地战场都抢着要的宝贝,空降兵只能拿到一小部分。特别是为了支持中国战场,美国的好多运输机都去搞驼峰空运了,从1942年5月就开始,这样一来,欧洲战场的空降作战就受了影响。就算分给空降兵的那些飞机,也不是全用来打仗的。还有啊,滑翔机的生产计划一拖再拖,造得还特别慢,根本跟不上空降兵队伍扩大的速度。

到了1942年夏天那会儿,才开始大规模生产“瓦科”滑翔机,这事儿就发生在101师和82师成立没几周后。一开始,陆军航空队订了5290架,打算分给15个厂家做,计划是到1943年6月全部搞定。但问题是,管理乱糟糟的,设计图老是改,机床也老出问题,所以滑翔机的大规模生产一直拖到了1943年秋天才开始。

一开始生产的那批滑翔机,主要是打算给大伙儿练练手的:90架是专门给飞行员准备的训练机,另外165架则是分给82师和101师,用来训练机降步兵。照这么算,每个师下面的两个机降步兵团,大概能有80架飞机练手。可实际情况呢,这个数字压根儿就没达到。为啥?因为陆军部那边决策失误,好多滑翔机早早就给送出国了,就等着空降部队过去练呢。剩下的那些滑翔机,有的因为没有运输机拖着,根本飞不起来;还有的呢,因为陆航那边规矩太多太杂,只能在地上趴着。再加上飞行员训练不够,试飞啊、拖着飞啊、着陆啊,还有机降步兵团训练的时候,都损失了不少滑翔机。到最后,82师能用的滑翔机,很少有超过20架的,大多数时候,能用的飞机数量比这个还少得多。

因为滑翔机数量实在不够,没法让两个机降步兵团都上战场,所以82师的编制就变了,从一个伞兵团加两个机降步兵团,改成了两个伞兵团加一个机降步兵团。这是因为101师那时候还没出国打仗的任务,一直等到诺曼底战役前,他们才改成只有一个机降步兵团。到了1943年2月12号,82师的326机降步兵团被调去了13空降师,325团就留在了82师。为了补上326团的位置,李奇威选了505伞兵团和456伞降野战炮兵营。不过啊,505伞兵团可是伞兵团里的佼佼者,他们本来就觉得自己挺牛,再加上团长加文对纪律管得也不严,所以这个团就有点儿“天下第一”的傲气,独立性特别强。有个事儿就能看出把这团并到82师有多难:有个505团的年轻中尉去找李奇威,敬了个礼就说:“长官,加文上校让我代他向你问好,我们会尽量和82师合作的。”

(看上面那张图)空降炮兵正合力抬起CG-4A滑翔机的脑袋,打算往里装75毫米的山地大炮。这滑翔机设计得挺巧妙,能让空降的大炮一着地就能立马开打。

李奇威当时火冒三丈,他吼道:“你这是啥意思?说‘合作’?你们明明就是82师的人!”还有一次,美国那个有名的喜剧明星鲍勃·霍普来82师慰问演出,巧的是,头一批看演出的全是505团的。霍普一上台,拿起麦克风就说:“嘿,我今天能来这儿,跟大名鼎鼎的82师在一起,真是太高兴了!”台下的伞兵们一听,立马蹦了起来,扯着嗓子喊:“不对!不对!505……505……505!”霍普愣住了,他问:“这不是82师吗?”下面的士兵齐声回答:“不是!不是!505……505!”这种情况不光82师遇到过。101师后来也加入了第501伞兵团和第506伞兵团(每个团大约2200人),但506团是真真正正地融入了101师(1945年3月1日正式成为101空降师的一部分),501团呢,一直到解散,跟101师的关系都只是“临时加入”。

505团一来,空降三巨头——马修·李奇威、马克斯韦尔·泰勒、詹姆斯·加文就聚齐了。这三位大佬,个个长得帅,有魅力,活力四射,还特别有学问,志向高远。虽说他们都是从西点军校出来的,和平时期的陆军战友,但性格和带兵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们既能联手合作,偶尔也会有点小摩擦。不过,大家通常还是会把他们三个绑在一起,叫做“李奇威-泰勒-加文组合”,觉得他们是陆军里最聪明、最勇猛、最有管理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三位年轻将军。战后,这三人都步步高升(加文做到了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威和泰勒都当过陆军参谋长,泰勒还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主席),到了50年代,他们简直就是美国陆军的代表人物了。

【未完待续……】

接下来咱们要聊的是二战时美军空降兵刚开始那会儿的故事,记得点个关注,这样就不会错过啦。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